乡村振兴的标杆

“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”定襄县季庄镇邱村探访

2023-12-05 18:13:07    来源:忻州日报    

18145441064755752_30.jpg

图为邱村保暖塑料智能大棚内种植的西红柿已进入采摘期。 范 琛摄

11月17日,农业农村部、中央宣传部、司法部联合公布了全国第三批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,忻州市定襄县季庄镇邱村榜上有名。

作为全市入选的3个示范村之一,邱村曾经获得过诸多省、市级荣誉,此次荣获国家级荣誉,其经验做法代表了我市在乡村治理方面的成功探索,不仅为全村争了光,也为全县、全市添了彩。

11月28日,记者来到邱村,映入眼帘的是平坦干净、四通八达的村间道路,统一粉刷的瓦房错落有致地坐落在道路两旁,文体活动广场的健身器材、照明灯等各种设施一应俱全,不远处的保暖塑料智能大棚、农产品加工车间等现代产业项目蓬勃发展,呈现出一幅生态宜居、欣欣向荣的画卷,让人流连忘返。

党建引领人心齐

“农村富不富,关键看支部;支部强不强,关键看头羊”。于艳军是邱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,同时也是省、县、镇人大代表。自2020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以来,他在邱村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。

为了使村集体经济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,邱村以村党支部、村委会领办,注册成立有法人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,村集体以集体资金、资产、资源,农户以土地、资金、劳动力等入社入股,把群众组织起来,把村集体资产资源利用起来,建立起村集体与群众的利益共同体。

“刚开始大家看不到希望,不敢参与,我们7名村干部打头阵,干活也舍不得雇人,能省一点是一点。”回忆起当年土地流转的情景,于艳军记忆犹新,“正常流转价格是每亩500元,我们和大家签的是每亩700元,算上分红,最后实际分到手的是每亩900元。全村总共518户,截至2021年底,有340户参与土地流转。”

为了增强邱村全村治理能力,村委会在全村各街巷安装72个监控摄像头,同时加强网络信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,实现村庄全方位实时监控、有效管理。“我们划了6大片区、20个微网格,村‘两委’成员兼任网格长、网格员,构建起村党支部、党小组、党员联系群众的组织架构。我们在服务中治理,在治理中服务,做到了第一时间发现困难和矛盾,第一时间帮助解决,全力打通服务群众的‘最后一米’。”于艳军说。

去年在抗击新冠疫情时,村里的党员组成志愿者队伍,24小时轮流值守,不要一分钱报酬,真正做到了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,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先锋模范形象。

今年,邱村按照“标准高、功能全、效果好”的要求,科学规划,打造了五星级党群服务中心。村委大院黄砖红瓦的一排平房,每个门上都挂着一个小牌子:工会之家、农家书屋、日间照料中心、曙阳养老厨房……于艳军逐一介绍各类党建项目功能:“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,大家有事没事都来绕一圈。”

季庄镇党群服务中心主任王佳望着倚在门口的于艳军,笑着对记者说:“村里设了警务室,但是大家从来不报警,两口子吵架也要来找于书记。”

“有责任,有压力,但是也更有动力。”于艳军也笑着回应。

产业发展村民富

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,而产业振兴作为一项系统工程,如何切中要点,进而激活全盘?

经过长时间的摸索,邱村结合实际,走出一条“农业养村、商贸活村”的路子:传统农业通过产业化运营,构建利益联结机制;现代产业通过链条式发展,完善农业产业体系。

在“党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的新型产业格局下,邱村通过土地流转、土地入股的形式,发展设施农业。2020年,在大棚葡萄种植的基础上,全村流转回700多亩土地,上马了马铃薯、红薯“双薯”连种高效种植示范项目,以集中连片、机械作业、统一管理的模式,优化村里的种植结构,鼓起了村民的“钱袋子”。

今年58岁的高俊廷是村里的专职“机械手”,“收割机、拖拉机、插秧机,都不在话下。”高俊廷的底气,来源于他过硬的实力,合作社成立以后,他的本事有了更大的用场,“仅靠在村里驾驶、操作、修理各种农机具,一年就有3万多元的收入。”

“土地流转集体化后,虽然可以大规模生产了,但受到行情影响的时候,劳动力等各项成本问题的解决变得迫在眉睫,仅凭地里挣钱是不够的。”于艳军一方面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土地托管农业经营方式,实现一产上的节能增效,另一方面不断延伸产业链条,着力发展二、三产业,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。

在村南,邱村建起了5912立方米的冷藏保鲜库、8370平方米的农产品加工车间,还建设起1座4500平方米左右的标准化车间,既促进了招商引资、带动就业,还能通过厂房租赁给村集体带来租金收入。此外,邱村抓住定襄法兰专业镇建设的机遇,建成法兰包装所用的缠绕膜、万通板生产车间,专供定襄法兰企业。

于艳军一边带领记者参观车间,一边介绍说:“我们走的是‘定产定销’模式,生产线全部自动化,满足定襄法兰企业需求的25%,仅需4个人就能完成整个车间运作,做到稳定收益。”

依托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,邱村还建设起占地3250平方米的高质量保暖塑料智能大棚,采用全自动温控设备和无死角高压微雾喷药系统,实施水肥一体化,平时只需一个人管理维护,极大地节约了人力成本,提高了生产效率。

记者走进大棚,顿感融融暖意。大棚正中央的电子屏清晰地显示着当前的光照强度、土壤温度、空气湿度等各项数据,近一人高的西红柿藤秧整齐排列着,西红柿长势喜人。“这里处处都是高科技!”于艳军捧起一个神秘的小箱子说,“我们找专家从山东寿光引进60只蜜蜂,这种蜜蜂和平时养的蜂不一样,什么都不用管,自己专找花粉,又高效又轻松。”

“我们已和广东薯片加工厂达成合作协议,未来还会在农产品初加工、精深加工、综合利用加工方面统筹推进,继续引领农业和乡村产业转型升级,让农产品增值,让农民增收,让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。”听着于艳军的规划,我们仿佛看到一幅生机盎然的秀美画卷正徐徐展开……

“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,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”,这是邱村目前最真实的写照,源源不断的能人开始回村创业,融入乡村振兴的大家庭,为该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。

环境治理乡村美

俗话说,要想富,先修路。如今是,想变“美”,还得先修路。

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”,提升邱村“颜值”也需精准发力。于艳军和几个党员干部仔细探讨,决定从拓宽道路开始,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绿化美化行动,邱村的变美之路就此开启。

60岁的高卯万是村里的片区长,在村貌整治过程中率先垂范,积极响应,主动拆了自家护墙,为主街道让出近1米宽的空间。

村里卖猪肉的高艳芳家本不在拓路工程范围内,觉得自家台阶太长,影响了集体美观,便主动找到村委会,请求修整铲除多余台阶。

“目前,我们村最窄的胡同宽度都有6米多宽,在拓宽道路的基础上,路面沥青铺油,对主街道两侧统一绿化,田间路做硬化处理,科学布设停车位,进出车辆特别方便。”于艳军说。

拓宽硬化后的街道四通八达,干净整洁,俨然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。“过去的路特别难走,全是石子,穿拖鞋都不敢出门,现在赤脚走在路上都没问题。”村民高俊廷说。

除了修整道路,邱村在垃圾治理方面也下了“狠功夫”。以前村民投放垃圾不规范,主街道两旁的垃圾随意堆放,通过实行干部包片、党员包户,垃圾收集点、垃圾桶定时进行清理,邱村形成“统一保洁、统一收集、统一运转、统一处置”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体系。

如今,村庄道路边、广场、河渠旁、房屋前后很少看到乱堆乱放乱扔垃圾的现象,“走在这么干净的路上,别说丢垃圾了,看见垃圾都想赶紧捡起来。”高卯万谈起村貌改变,感慨不已。

与此同时,整村铺设排污下水管道,建设三级化粪池2座,全村水域排放达标,实现循环利用。垃圾、污水、厕所整治“三大革命”后,整个邱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,“小菜园”“小花园”等具有农村特色的村落景观随处可见。

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、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高、乡风文明程度明显提升……邱村在村党支部引领下,倾力建设“传统农业强村、新型产业富村、休闲旅游名村、文明富裕新村”,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在这片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土地上生根发芽、蓬勃成长,结出了累累硕果,实现了农民增收、村集体收入最大化。

如今,邱村路宽了、村美了、业兴了,干部群众的干劲更足了,村民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,全村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崭新时期。(忻州日报 记者 王金华 魏鹏飞 通讯员 张玉虎)



[编辑:杜利勇 张能改]

相关新闻

声明

1、凡本网注明“城市金融报社・中国城乡发展融合中心”/中国城乡发展网,所有自采新闻(含图片),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来源。

2、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3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电话:010-60200664

网站简介|版权声明|免责声明|加盟合作|招聘英才|联系我们|人员查询

地址:北京市丰台区玉泉营111号中科万邦大厦323室邮编:102600服务热线:010-60200664投稿邮箱:zgcx2023zs@163.com

法律顾问:北京市律通律师事务所首席律师 郑中臣

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:(总)网出证(陕)字第011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:(京)字第17211号

Copyright © cx.csjrw.cn.All Rights Reserved陕ICP备17004592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