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: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

来源:中国网 | 2024-02-05 11:17:14

城乡融合,关键在于实现要素的“双向流动”。2022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明确指出“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,不断优化经济布局”的重要意义。各地凭借“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”,推动全领域“要素互通”,助力区域经济发展。

国家战略,时不我待。结合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,南京的城乡融合“融”什么?怎么“融”?如何将“融”“创”有机结合?7月28日上午,南京市举办“‘奋进新南京 建功新时代’系列主题——城乡融合专场”新闻发布会。和以往例行新闻发布会不同,上下两场的发布会不仅信息满满,也透露出积极信号:加快形成工农互促、城乡互补、协调发展、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,南京,正在将城乡融合的“任务书”变成“施工图”。

在创新探索中,南京市以“在区域协调、城乡融合上做示范”的定位要求,加速提升城市品质,提档升级乡村建设,城市乡村互动共融、齐头并进,走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“南京道路”。

11181526212132780_31.jpg

看做法:争当表率,打造城乡融合“新动能”

2013年,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,将13个区县整合设置为11个区,顺利拉开“城乡融合”发展的序幕,城市化进程全面加速。近十年来,南京已基本构建起“南北田园、中部都市、拥江发展、城乡融合”的城市空间新布局,开创出“全域一体、城乡统筹”发展的新局面。

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2021年底,南京建成区面积已达868.3平方公里,较2012年(694平方公里)增加174.3平方公里;常住人口达到942.3万,对比2012年(816.1万人)增加了126.2万人。通过近十年来不断建设,南京的城市空间得到了极大拓展、市域布局进一步优化、城市承载力不断提升,进一步释放了南京的活力。

在城乡融合过程中,多个优秀成绩不断涌现——国土空间规划、土地成片开发、城市更新、BIM/CIM等改革创新工作走在江苏省乃至全国前列;全国首个实现“区区通地铁”,绿色交通出行比例名列前茅,成为全国首个区县全部开通地铁的城市,也是继上海和广州后全国第三个开通跨市轨道的城市;坚持高质量推进保障房建设,以量大质优领跑江苏乃至全国保障房建设水平……

成绩的背后,是南京作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,城市化进程正在进入“快车道”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在转型升级的更迭发展中,南京加快推动城市建设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,坚持集约式、组团化发展,不断优化市域国土空间布局,推动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。

在城乡融合的道路上,南京始终沿着绿色发展道路坚定前行,融合本地特有的区位优势与经济优势。

圩堤洼地崛起“城市中心”。过去十年,建邺是南京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区域。紧扣“现代化”“国际性”“城市中心”三个关键词,南京市建邺区“十年磨一剑”,实现了从“城市新中心”到“城市中心”再到“更高水平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中心”的跃升蜕变。“喵喵街、银杏里、‘南湖记忆’等一批网红街巷成为南京热门打卡地。”发布会上,南京市建邺区副区长孙小军讲述了建邺成功“破圈”的路径,“锚定国际、绿色、精致、智慧‘四个客厅’定位,高标准建成了南京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中心。”

作为全国“新基建”试点暨首批更新试点城市,南京笃行不怠、积极实践。秦淮是南京主城核心区,也是老城区、小城区。在“盘活”老城区,促进老城与新城融合发展的过程中,“秦淮立足‘特而精’‘‘最南京’的定位,坚持做有温度的城市更新。”南京市秦淮区委常委、副区长顾安国介绍,“制定具有秦淮特色的城市更新项目清单,实施53个居住地段城市更新,70个老旧小区整治。”秦淮通过完善“幸福居住更新清单”,提升居民生活品质,营造舒适友好的宜居环境,让更多百姓共享发展成果。

“累计新开工保障房5069万平方米、基本建成3971万平方米,建设过程中严控工程质量、完善配套设施,做到保障房品质有‘保障’。”南京市房产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颜江表示,在人居环境品质上,南京经过十年的努力,不断加强保障房建设和租赁房筹集,积极构建新型住房供应体系。

为切实做强做大城市“生态保障”,南京围绕“一带、两廊、三环、六楔、十四射”的市域生态骨架,不断完善城市绿地系统。“2012年以来,累计完成矿山生态修复约2100万平方米,建成7家绿色矿山。”提及“美丽古都”山水城林的形象建设,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一级调研员程晓明娓娓道来。经过多年的努力,南京于2013年成功创建成为“国家森林城市”,2020年获得了“国家生态园林城市”等荣誉称号。

目前,南京高标准规划临空经济区等重点区域,引导“建一片、成一片”,累计获批201个成片开发方案。同时,南京作为全国首个实现“区区通地铁”的省会城市,其绿色交通出行比例名列前茅,大大加强了城乡融合的“发展潜力”。南京市建委副主任、党委委员徐淮舟表示,南京进一步统筹城市规划、建设、管理三大环节,加快构建起共建、共治、共享的城市建设管理新格局。

看路径:乡村振兴,开拓城乡融合“新引擎”

南京的发展不仅创造了经济的“腾飞”,还带动农村区域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。近年来,南京市的乡村建设不断完善,通过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,努力开创出“全域一体、城乡统筹”发展的新局面。

阵雨过后,南京高淳境内的固城湖畔宛如一幅水墨丹青,绿水逶迤,芳草长堤,岸上一条橘红色慢行道在草地中延伸,不时有形状美丽的水鸟在空中起舞,引人流连忘返。

作为南京“最美片区”之一,高淳区当地“科技助农”优势明显。“江苏省河蟹产业研究中心于今年6月正式落户高淳,正在积极筹备成立南京固城湖河蟹产业技术研究院。我们相信,‘一中心一院’的成立,将为固城湖螃蟹产业高质量发展植入种业芯片、注入新的动能。”从产业优势看未来趋势,南京市高淳区副区长、党组成员王飞信心十足。

这也是南京市积极推进城乡融合的一个缩影。固有的自然资源禀赋为南京“城乡融合”提供有力支撑。南京畅通要素流动新渠道,厚植发展优势,以“美丽经济”为抓手,以“在区域协调、城乡融合上做示范”为目标,积极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,不断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,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6.9%;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1%;涉农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0.35%等一系列“好成绩”。

“好成绩”的背后,南京充分发挥“城乡产业一体”功能,高点定位、协调共享,使乡村“反哺”城市,形成新的乡村业态,提升区域竞争力。

“南京国家农创中心、南京国家农高区等科技创新平台相继建立,华东地区农业科创策源地初具规模,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1%。”南京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、副局长韩道辉表示。“互联网+现代农业”的快速发展,让乡村产业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“新引擎”。

南京有着独特的科技优势、特色的“数字农业”和优质的发展平台。在“互联网+现代农业”的背景下,南京浦口区开启了“城乡融合”的新阶段,“高标准农田占比达65.61%、农业机械化水平达95%、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70%。”南京市浦口区副区长、党组成员赵业亮感慨万千。

2019年12月,国家设立11个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,江苏省的宁锡常接合片区是其中之一。南京溧水、高淳包含其中。“加快建设工农互促、城乡互补、全面融合、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,不断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。”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、二级巡视员祝瑞波说,南京市通过“在区域协调、城乡融合上做示范”“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”,实现城乡融合的有效探索。他同时透露,高淳区已经发布了全国首个县区级GEP核算体系,成为唯一参与GEP核算国家标准制定的区县。溧水区率先探索地表水水权机制改革,获批江苏省首个碳达峰目标下绿色城乡建设试点。

看发展:双向流动,构建未来发展“新格局”

未来五年,在“城市更新、乡村振兴”的新赛道上,如何继续进一步加快“城乡融合”发展步伐,保持“城乡融合”城市首位度?

“当下,建邺每年净增近2万‘年轻人+新居民’,在这里,能看到南京的‘最美未来’。”南京市建邺区副区长孙小军认为,“以克论净”“厕所革命”“智慧城管”“梧桐语”……通过城市功能的扩展,不仅增强城市承载保供能力,还让农村打工者“有处可去”,进一步推动了城乡融合“要素互通”的向前发展。

不只是建邺区,新征程上,南京将举全市之力,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抓手,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,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,在区域协调、城乡融合上做示范,活资源、强产业、惠民生,努力建设“城市美,农村强”的新时代“融合样板”。

交通条件的改善,不仅方便了群众的日常出行,也使得城乡要素“双向流通”更为顺畅。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、二级巡视员祝瑞波说:“全力推进城乡及接合片区路网建设,不断扩大镇村公共交通覆盖面,健全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建设、管护等机制,加快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运行。到2025年,农村优良中等路率不低于97%,农村公路三类及以上桥梁占比不低于99%。”

众多交通线路的“提上日程”,开启了南京推进“城乡交通一体化”的融合之路。“南京将实施‘四个千亿’工程,构建以南京为中心的‘米’字形放射结构,形成省域和南京都市圈综合交通网。”南京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罗睿表示。这将大大“提升都市圈轨道交通快速通达能力”,实现都市圈核心圈层“1小时通勤”。

与此同时,南京农村现代化即将进入“快车道”。“努力将南京打造成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、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区、美丽宜居乡村样板区、新型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,奋力书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答卷。”正如南京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、副局长韩道辉所言,通过展现“农业担当”,城乡融合“双向流动”的新答卷已跃然于纸上。

江山相雄不相让,形胜争夸天下壮,从城市“单向发展”到城乡“协同发展”,再到拓展城乡融合的发展空间,南京将继续加快推动全领域“要素互通”,绘就美丽古都“双向流通”的美好画卷。基础设施充分互联、要素资源全面互通、公共服务有效互融、城乡产业协调互促……城乡融合的新南京,值得期待。

责任编辑:殷实

地址:北京市丰台区玉泉营111号中科万邦大厦323室

服务热线:400-6611-820

陕ICP备17004592号-1